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开创“双一流”建设的新局面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视察北大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北大将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综合实力。我们也认识到,迄今为止,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基于西方文化。我们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还意味着建设植根中华文明的一流大学,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应当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特别是“民主”和“科学”精神,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上,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核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学科调整,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北大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在北大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将资源配置与院系教学状况挂钩,促进了院系和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校还肩负着“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等重要社会责任。核心使命是学校的根本,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学校要求各单位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明确各自定位,推进学科调整,提升学术竞争力。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支持院系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目前,学校在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建立了联合研究和成果转化机构,聚集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要与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是高度依赖师生创造性的学术机构,应当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国大学目前面临的是非常复杂的发展局面,很多因素纠缠在一起,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办学规律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的调整,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才能把每个机构、每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激发出来,真正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调动起师生和各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学者主导学术管理,激活思想,孕育学术,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在生物医学、大数据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重要领域,组建以学者为主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建立了人文社科研究院、社会调查中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完全由学者主导的学术机构和交流平台,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在新一轮的“双一流”规划中,学校将列出专项,支持和促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一流学科上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些世界领先的一流学科,这些一流学科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精心地规划与布局,逐步形成的学科高地和高峰。李克强总理2016年4月15日考察北大时强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双一流”建设重点要放在一流学科上。我们既要继续支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又要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科是动态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其发展格局,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许多学科是在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演化的,每个学科都需要其他学科支撑,不能离开其他学科而单独发展,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地说,学校的学科是相对固定的,但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却常常是综合和跨学科的,学科的最前沿也常常是跨学科的。从全球范围看,原创成果大都是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结果,如果只针对技术问题、只在传统学科方向内打转转,是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和技术原创成果。因此,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的学科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学科布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和氛围的营造与建设。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精准发力,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今天的北大正处于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刻,今后若干年是北大向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关键时期,北大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确定的“路线图”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力争在2030年左右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脚踏实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守正创新,坚定勇敢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振兴之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力争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付梦印(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把握“双一流”发展机遇,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
面对“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行业特色大学要着力解决学科体系应用性强,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特色鲜明但优势过于集中,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拓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以一流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点带面,建成一批掌握世界学术话语权、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优势学科群,推进世界一流行业特色大学建设。
1.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行业特色大学要巩固提升特色学科的水平和地位,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巩固在行业领域的引领和不可替代地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南京理工大学将针对未来作战模式变化对武器装备需求,在感知、探测、发射、制导、毁伤、制造、材料等方向上整合优势,大力发展激光武器、电磁发射技术、水中弹道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交叉方向,形成支撑“陆、海、空、天、磁”立体兵工发展的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引领、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拓展学科领域服务面向。《实施办法》强调“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安全”、“国家急需”等目标定位,要求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大学在秉承原有使命基础上,不断凝练拓展学科领域,支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南京理工大学将进一步围绕制造强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两化深度融合等国家战略举措,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微纳米材料、社会公共安全科技等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学术领军人才、搭建重大科研平台,打造新特色和新优势。
3.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构建一流特色学科体系。行业特色大学在巩固提升特色学科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学科链条,加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以点带面,从学科高原迈向高峰,形成一流特色学科体系,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基础。南京理工大学将坚持学科龙头地位,强化学科牵引作用,建立方向、人才、平台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机制,将学科建设与资源分配、高端人才引进、人事制度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综合推进,形成合力,通过实施一流高峰建设计划、工科整体实力提升计划、理工融合发展计划等,努力打造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和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形成支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系架构。
苏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对此,我们有三点认识与理解:
首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前提。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引导和促使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其次,坚定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创建世界一流的根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双一流”建设始终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协调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整体把握全面内涵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关键。这次国家的“双一流”战略,聚焦高校核心使命,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衡量指标,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六位一体”评价模型,把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开展一流服务、传承优秀文化、引育一流队伍和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重点突出、立体丰富、导向鲜明,为各地区、各高校具体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与此同时,开展“双一流”建设还要在深刻领会“双一流”内涵实质的基础上,明确推进机制与方式方法,以确保建设目标扎实落地。通过学习领会国家“双一流”战略,我们认为,开展“双一流”建设需要按照以下思路推进落实:
一是以一流为目标,立足实际、统筹兼顾。“双一流”所强调的一流,首要关键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人才。在此基础上,依托一流人才队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开展一流社会服务。对此,需要我们立足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兼顾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让高校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都具备一流的品质。
二是以学科为基础,分类建设、做强高峰。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没有一流学科就谈不上一流大学。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勇攀高峰、追求一流的热情,也需要“壮士断腕”、聚焦重点的勇气。从政府角度,学科建设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以分类指导、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思路,鼓励支持学科建设;从高校角度,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在“有所不为”上下功夫,避免盲目“铺摊子”、搞扩张,集中力量做强优势学科、强势学科,让学科发展“高原崛起、高峰凸显”。
三是以绩效为杠杆,周期支持、动态调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双一流”建设不能过分追求短期绩效,要尊重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规律,应该给高校相对宽松的建设周期;“双一流”建设也应该建立“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机制。对此,《实施办法》明确,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开展中期绩效评估,对于建设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不能达到建设目标和水平的高校给予预警并减少支持直至淘汰出建设范围,5年后根据评估结果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这样绩效评估是比较科学的。
四是以改革为动力,综合施策、蹄疾步稳。开展“双一流”建设,应立足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立足高校整体事业发展全貌,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以战略的思维、系统的设计、综合的办法,着眼制度创新,立足长效机制。在学校外部,需要政府“放权松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解决“放权”不够的问题;在学校内部,需要高校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解决“用权”不好的问题。通过政府和高校相向而行、同时发力,构建起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面对“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行业特色大学要着力解决学科体系应用性强,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特色鲜明但优势过于集中,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拓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以一流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点带面,建成一批掌握世界学术话语权、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优势学科群,推进世界一流行业特色大学建设。
1.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行业特色大学要巩固提升特色学科的水平和地位,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巩固在行业领域的引领和不可替代地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南京理工大学将针对未来作战模式变化对武器装备需求,在感知、探测、发射、制导、毁伤、制造、材料等方向上整合优势,大力发展激光武器、电磁发射技术、水中弹道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交叉方向,形成支撑“陆、海、空、天、磁”立体兵工发展的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引领、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拓展学科领域服务面向。《实施办法》强调“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安全”、“国家急需”等目标定位,要求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大学在秉承原有使命基础上,不断凝练拓展学科领域,支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南京理工大学将进一步围绕制造强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两化深度融合等国家战略举措,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微纳米材料、社会公共安全科技等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学术领军人才、搭建重大科研平台,打造新特色和新优势。
3.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构建一流特色学科体系。行业特色大学在巩固提升特色学科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学科链条,加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以点带面,从学科高原迈向高峰,形成一流特色学科体系,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基础。南京理工大学将坚持学科龙头地位,强化学科牵引作用,建立方向、人才、平台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机制,将学科建设与资源分配、高端人才引进、人事制度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综合推进,形成合力,通过实施一流高峰建设计划、工科整体实力提升计划、理工融合发展计划等,努力打造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和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形成支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