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学斌:着力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 2024-07-27 浏览次数: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医药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健康根基、注入文化动力、增添发展动能。

在传承中发展,焕发中医药生机活力

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史。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处理好传承发展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引领发展。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汲取中医药文化精华。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的创新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原创思维、经典理论和优秀传统等,充分汲取其中蕴含的精髓精华,真正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要聚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是加快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要将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相融合,开展原创性研究和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用现代科学话语体系把中医药讲清楚、说明白。开展中医药重大、难治、罕见疾病等理论与临床研究,研发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推动学科交叉,探索中医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加强中医药数字化战略布局,在新模式新业态中激发新动能新优势,打造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创新驱动,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关键之举是科技创新,核心问题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重要手段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要着眼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和我国人民健康的需求,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大疾病难题、关键技术节点、自身发展瓶颈,进一步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基础研究,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中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中医药产业质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力推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立与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进科技评价制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潜力。健全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以人才新质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生产要素的高效率创新性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本质特征,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或者引入新的生产力函数。要加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激活技术要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医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强中医药创新体系、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创新中医药生产要素配置格局。强化数字赋能,深入推进中医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面融合,统筹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的治理、共享及创新应用,激活中医药海量数据中的新型生产要素,努力培育中医药产业升级新的增长点。

发挥高校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主力军作用

中医药高校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地,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要积极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打造科学研究新范式。加快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需求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际为导向,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南京中医药大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要求,自觉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持续推动有组织的科研。依托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中医药重大创新平台,激励以现代科学阐释中医药理论为代表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依托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开展中医智能诊疗和中药智能制造重大技术突破为代表的应用研究。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管理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潜心科研、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南京中医药大学瞄准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前沿领域及中医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自主培养。积极探索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并完善卓越医生、卓越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并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深化医教研协同、产学研融合、传承创新同步,率先开展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本博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设置中医药人工智能硕、博士点,培养面向中医药智能医疗和智能制造产业的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加快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探索产学研协同新机制。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设立异地新型研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加强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与大学科技园等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把产业真难题、技术真需求与创新真成果有效链接,构建理论创新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化应用的中医药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经典名方和名医验方积极转化为创新药物和医药制剂,推广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持续增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学校人才链、创新链和区域产业链的耦合匹配和精准链接。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3

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Copyright © 2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 苏ICP备11032525号-1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